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根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肥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为夯实“三农”压舱石、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了开好局、育新机,各大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分别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出台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为下一个五年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锚定绿色发展新方向
我国化肥工业起步较晚,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跟跑”状态。在高产种植导向下,传统化肥企业的发展大多走的都是资源和规模化扩张的道路,只注重产能和含量,忽略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化肥的产能和产量在短短几十年间便位居世界前列,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大而不强”的痛点至今仍未解决。
“十三五”期间,受国家减肥增效政策实施、环保硬约束持续加码、行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叠加影响,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行动。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一方面我国化肥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另一方面,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化肥、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淘汰落后产能的脚步逐渐加快。一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关停;同时一大批优质企业借厂区搬迁之机,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更新换代,实现了绿色生产和节能降耗的目标。以复合肥为例,截至2019年末,我国拥有复合肥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从2015年的近4000家减少到3200家,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减少了350家,生产装置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随着头部企业向资源地和市场靠近,逐步形成了煤炭资源地硝基肥、西北水溶肥、东北掺混肥、南方专用肥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高,而生产和运输等综合成本则大幅降低。企业在搬迁和异地建厂的过程,完成了设备与技术的升级,综合节能减排水平普遍提高20-30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企业应通过技术革新、装备改良、系统工程优化,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过程控制,促进节能减排。有条件的企业,应对新建或改造项目按照绿色工厂、数字工厂、智慧园区等标准和模式进行升级,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对煤气化炉渣、磷石膏、生产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做好磷矿资源中氟、硅、镁、钙、碘等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及磷石膏制高端石膏产品等。
在做好生产端绿色升级的同时,有实力的企业还应加强产学研协作和成果转化,深入研究肥料的作用机理,加强含腐植酸肥料、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功能性特种肥料等绿色高效产品研发推广,助力土壤修复和耕地质量提升,满足市场和消费端的新需求,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发展目标。
锁定结构调整新目标
“十三五”以来,为了适应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我国化肥行业全面推进并深化去产能、调结构等高质量发展政策,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结构调整效果明显、资源综合利用率及绿色环保水平显著提升,化肥产业及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取得突出成效。
以氮肥行业为例,“十三五”期间,我国氮肥行业累计退出合成氨产能1672万吨、尿素产能1622万吨,2019年的产能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9.5%和17.3%,产能过剩矛盾有效缓解。在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龙头氮肥企业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延伸完善产业链;一方面加强科研投入,积极研发生产新型绿色高效氮肥。截至2019年末,我国高效尿素和硝基肥产能均超过1000万吨,液体肥、水溶肥、硝酸铵钙、硝酸磷肥等新型肥料也得到一定发展,氮肥利用率相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此外,在原料结构方面,氮肥行业也积极调新、调绿,截至2019年全行业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能占比达到41.1%,相比201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采用常压间歇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能占比相比2015年下降了13.2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磷复肥行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方面减少同质化、低附加值、通用型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向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肥料快速转型。其中,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复合肥料、生物刺激素类复合肥料等新型复合肥发展迅速。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末,我国各类新型肥料产能在3500万吨。2016至2019年的四年间,我国登记生产经营新型肥料、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及肥料增效剂的企业增加了1562家,登记品种增加了5211个。
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化肥龙头企业还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双向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布局磷矿、磷肥、合成氨,如金正大、芭田、新洋丰等;向下深耕农化服务,以服务带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农业中推广,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如中化MAP、金丰公社、科技小院、蚯蚓测土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化肥行业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配方肥、水溶肥、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作物专用肥、增值肥料等新型肥料。以拓展肥料功能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发展具有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和改善土壤质量的绿色功能性肥料,如中微量元素肥料、含生物刺激素类的肥料、含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具有土壤调理功能性的肥料等。其中,新型氮肥占比要提高25%,新型复合肥料占比提高20%。
下一步,化肥企业应对标行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绿色、增值、高效、功能型肥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销售,传统的化肥生产和流通商应主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符合消费需求的产销结合新模式,努力实现由产品提供商向方案提供商、由生产经销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蜕变。
标定产业协同新路径
化肥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除了在绿色发展和调优结构上下功夫之外,还应注重农业产业价值链间的协同发展,在确保上游供应链稳定的同时,以服务为依托,拓展产业链终端,通过补链、拓链、强链,实现跨行业、夸学科合作研发技术创新,如肥料与种子、农药、助剂、农机等的协同研发等。同时重视与化学、材料等学科的创新融合,建立起行业、学科间高效协同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及新的产业价值体系。
从肥化并举、装置联产的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氮肥企业可以通过打造煤气化平台,实施化肥相关产品深加工和多元化,向甲醇及其下游、己内酰胺、三聚氰胺、双氧水、有机胺、多元醇等领域拓展产业链条;磷肥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以精制湿法磷酸代替热法磷酸为突破口实施肥化结合,跨界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氟硅碘等伴生资源高效利用;钾肥企业可以适度延伸工业级钾盐产品如氢氧化钾、碳酸钾等,同时考虑高附加值钾盐产品的开发利用。通过拓链和产业协同,实现多元化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十四五”期间,化肥企业尤其是化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要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领域,与农业投入品、种植技术、农机装备、农业金融、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建立有效协作平台,推动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在供应、生产、销售、施用、服务过程中互通共享与应用,实现生产与使用无缝衔接,为农民创造新的增值服务,打造既适应于农业现状又着眼于农业未来发展的农化服务模式。
化肥行业“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等路径,行业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我国化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也必将进一步提升,从“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的梦想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