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服务 > 市场信息 > 农业生产资料

肥药减下来效益增上去

——内蒙古推进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探访

发布时间:2018-06-04 信息来源: 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沙湾村村民石建英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种地就习惯用化肥和农药了。他琢磨了一会儿说:“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咋也有20多个年头了。”

  直到2016年,有专家到村里告诉他,用马铃薯“减施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就能少打农药和化肥,不减产不说,还能小幅度的增产。

  “真?假?”迟疑中,石建英抱着试试的态度,按着专家们的指导播种、施肥。那年,石建英的马铃薯不仅没有减产,因光泽好、薯型漂亮,被商家一扫而空,投入成本也相比往年减少了10%。

  土地污染致马铃薯品质降低

  沙湾村,一个以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的村子。随着近几年内蒙古马铃薯市场的走俏,石建英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有400亩地都用来种植马铃薯。

  随着人们对化肥和农药的严重依赖,这里的土质越来越差,松软的沙壤土容易结块,破坏了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包头农科院博士王亮明解释说:“道理很简单,变硬的土壤,不透气又缺少养分,植物生长肯定受影响。”

  石建英也曾疑惑,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从未减少,马铃薯的品质和大小却一年不如一年。石建英说,他一年投入在化肥和农药的费用就能达到8万元。

  王亮明说,化肥与农药对土地的污染,恢复起来也极为缓慢。“按着土地受损的程度不同,改善少则需要5年,多则需10年,甚至更久。”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现有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其中包头市马铃薯现有种植面积约80万-100万亩,约占内蒙古1/10,主要集中在固阳县和达茂旗等阴山北麓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西北地区主要马铃薯商品薯供应地之一,也是南方地区优质马铃薯种薯供应基地。

  伴随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薯”“菜”“乳”“肉”和“北薯”“南菜”战略布局的推进,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在过去几年经济效益较好的刺激下,传统种植模式依旧是大肥大水,而且农药用量也大,经济效益虽有所增加,但这种种植模式导致化肥和农药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有一部分随水流失到地下,增加了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质量,对农产品安全也有隐患,同时对环境也有破坏,种植户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

  推广新技术产量不减反增

  2016年,在中科院与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合作协议大框架下,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中科院绿色农业包头中心,引入“新型环保肥料增效、农药控失增效”技术,在包头市范围内进行了多点示范推广应用。

  “这东西真像你们说的那么好?万一用了减产怎么办?谁负责?”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王亮明和团队成员在示范点,费尽心思与村民沟通,同时也遭遇了不少质疑。

  固阳县明和合作社率先采用了这项技术。“化肥和农药减少10%的情况下,合作社不仅没有减产,还增产了10%。”合作社负责人石玉明说。

  王亮明介绍,“新型环保化肥增效剂”是利用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复配天然纳米材料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具有缓释、控失的双重功效,可以与传统化肥混合一起使用,能使肥料养分在耕作层缓慢释放并且减少流失。“新型农药控失剂”是利用天然纳米材料构建网状结构,能够很好地附着在植物叶面,减少农药的流失,进而提高药效。

  有一张照片看着很喜人。

  王亮明和同事们并排坐在田间地头的水泥路上,地上是用巴掌大的马铃薯摆好的“中秋乐!”字样,背后是一大片马铃薯种植基地,四个人的鞋还沾着黄土,脸上却笑开了花。王亮明说,这是2016年包头市引入“马铃薯减施增效”技术后,研究团队首次测验马铃薯成熟时期生产情况,结果喜人,当天恰逢中秋节,大家突发奇想,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据包头农科院提供的资料显示,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20%、减少农药用量10%-20%的情况下,不仅不减产,甚至有小幅度的增产。不仅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减轻污染也起到了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被累计推广应用30万亩,促进了内蒙古地区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7年内蒙古农牧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其中粮食产量达到553.68亿斤,实现“十四连丰”。

  “马铃薯是内蒙古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内蒙古的传统作物,也是优势作物,在扩大面积、增加产量、提升效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内蒙古农牧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是目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种植环节,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二是土传病害的风险上升趋势明显。根据调查分析,土传病害病原菌基数连年积累增大,一旦条件适宜或防治不及时、不得当,加重危害发生将不可避免。三是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近年来,虽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耕地地力,但有机肥施用范围和数量仍然偏少,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刚刚进入大力推广阶段,只是减缓了耕地质量的下降速度,地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2016年5月,内蒙古正式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把马铃薯作为主食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树立健康理念,科学引导消费,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既要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选育新品种,推广脱毒种薯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又要注重产品开发、工艺研发、装备改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突破结构调整关键技术瓶颈,促进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转化应用,增强创新驱动能力。积极调整科研攻关思路,重排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创新指标优先序,把优质高产、抗病耐瘠薄、宜加工宜机收,特别是适宜主食加工的新品种选育和绿色、高效、轻简化的栽培技术提到优先重要的位置。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结构调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0年,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400公斤,总产达到1400万吨;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种植面积达到2∶3∶5的比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我国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优质鲜食薯生产基地、优质加工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内蒙古农牧厅负责人表示。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