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浙茶”借着品牌农业的东风,逐渐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以浙江松阳县为例,除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禀赋,绿色、安全、优质的茶叶品质,正在为地方品牌发展抢占新的价值高地:通过追溯体系建设、投入品管控、信息化平台搭建等方式,松阳正在积极打造科学、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松阳茶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12.63万亩茶园,1.42万吨的总产量,14.1亿元的产值,占到了全县农业产值的六成之多;当地一半的农业人口、共有10万多人直接参与到茶产业中去。同时,由茶叶生产所衍生出茶苗商、茶机商、采茶工中介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了2万人……在浙江省松阳县,这组数据浓缩着一片叶子对于山区小县的特殊意义。
浙江是全国重点的产茶省,省内各产区之间竞争已白热化,以茶叶加工和流通著称的松阳县,或许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并非首屈一指;但记者发现,最近几年,当地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第一要义,筑牢品牌发展基础,在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管上,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投入品监管动真格,让生产者“用对药”
说到松阳茶叶,许多爱茶人士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形容词,大概逃不过“喷香”“味浓”“性价比高”等。在松阳,香茶占到了总产量的八成以上,是一种在内销市场,对大宗消费极具吸引力的优质绿茶。其条索细紧、色泽翠润、香高持久、滋味浓爽,可以说是不少老茶客的心头好。
尽管在浙江,由于人工和生产成本的陡增,不少茶区已经放弃采摘夏秋茶,但松阳一直坚持大众化的消费路线,夏秋茶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夏秋时节往往是病虫害的高峰期,意味着茶农必须使用农药。随着消费者日渐关注绿色化和品质化,如何抓茶叶的质量安全?松阳首先盯住了投入品的管控。一年多来,几乎形成了“史上最严”的“管药防线”。
2017年,松阳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责任部门及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资经营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松阳县农资经营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松阳县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排查梳理问题与关键风险点,并及时整改。
以前,不少抽样都是随机挑选,又或者是主体送检。现在,松阳县改变思路,带着问题去“挑刺儿”,专门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期,有速检,有抽检,还有专门针对茶叶风险评估的抽检。对检测不合格产品,松阳还进行了立案查处。记者了解到,去年,还真是动了真格,共立案查处29件,一家农药经销主体因药购销台账记录不全和销售禁用农药,被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被列入食安金融联合信用工程黑名单,这在全省尚属首例。
松阳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规范化整治,全县农资企业从11家整合到7家,门市部由244家整合到196家,首批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57家。查也好,打也罢,归根到底,最后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此,松阳建立统一追溯体系,力争实现数据的全方位对接。
据介绍,松阳的农资溯源一卡通平台系统已完成前期的开发与创建工作,全县农资经营批发商的系统安装与测试结算都已完成,零售商的系统安装与培训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未来,在松阳境内,农资流通的数据将一网打尽,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快速溯源查找。
茶园管护全方位,健身栽培“少用药”
从供销渠道入手,建立起农药管理的长效机制,松阳解决之道是要用“好药”;但到了实际生产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科学用药,这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在这方面,松阳的招数不断:比如采取统防统治的手段,比如采取物理杀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当地还抓牢新型主体搞示范,通过举行技术培训、图文科普等方式,向更多茶农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效果十分显著。
早在2012年,松阳即被列为全国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县。在新兴镇大木山骑行茶园,这里建有5000亩的茶树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2370亩,可辐射带动周边茶园2.3万亩。
具体推广哪些技术?这里门道有不少:在茶园里种樱花、美国山核桃等树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冬肥全部使用有机肥;每年2月下旬开始,根据茶芽大小不同,实行分批勤采,摘除带有蚜虫、茶尺蠖、斜纹夜蛾等虫的芽头;春茶结束后,在小绿叶蝉、茶橙瘿螨为害第一峰来临之前,进行适时修剪;6月中旬进行适时中耕,11月进行合理除草,破坏小绿叶蝉等害虫的越冬场所……这些叫做生态控制。
除此之外,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防治方式在这里也得到大力推广:比如应用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诱捕器,这叫做理化诱控;推广对害虫天敌杀伤力小的生物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以及生物农药,既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资源,又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这叫做生物防治;利用茶叶在吸收一些外源的活性分子后,来激活或诱导植物产生相关活性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也能让植物适应各种极端的气候环境的灾害,这叫做免疫诱控。
效果如何?从一组数据便可直接感受:通过开展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很大程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对35批次干茶检测66种农药,结果显示全部合格;在示范区,化学农药减少31%,茶叶病虫害天敌蜘蛛数量比常规防治区的蜘蛛数量增长了30%以上。
追溯管理不断链,产销全程查得清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之所以比较难管,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链条长,涉及环节众多,稍有不慎,就容易留下安全隐患。最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溯源系统建设,而这件事,松阳县早在2011年便着手,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专门定制的IC卡——“茶叶溯源卡”。
随着溯源卡的进一步使用,松阳县在质量安全层面的探索逐渐深入;伴随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新的问题,加以改进和提升。2016年松阳推出了专门针对茶农使用的“茶青溯源卡”;去年,松阳建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县;今年,又推出农资购销“一卡通”,将茶农、茶厂、茶商与短信、交易卡、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实现从购药、种植,到加工、经营的全产业链可追溯。
一位茶农告诉记者,小小一张卡,功能有不少。像最早推出的“茶叶溯源卡”,完整记录并留存相关茶叶交易流程,一旦发生茶叶质量问题,可通过系统追溯完整的来源和去向,另外还有交易资金的快捷结算,也是茶叶进出市场的凭证,有效拦截了源头不清的茶叶;而针对茶农环节的“茶青溯源卡”,从之前单一的市场交易环节溯源,向收购茶青环节前伸,除了质量追溯功能,还多了产业造血功能,可为茶农提供各类金融优惠产品。仅去年,“茶产业链贷款”就累计放款超过1.4亿元。
在全县平台上,松阳则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成125家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责任追究到主体的管控机制。如今,像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数据、巡查记录、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环境、上市日期等信息,全在这个信息库里。在产品上市前,还必须粘贴追溯二维码,从省、市、县,再到乡镇,所有信息都实现了对接和动态管理。
截至目前,松阳已累计办理“茶叶溯源卡”IC卡1.2万余张,开通“茶青溯源卡”5000张;2017年,IC卡刷卡交易量达26万笔,刷卡交易额突破25亿。值得关注的是,松阳的这一经验还被推广至全省。今年,省政府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实事,85个涉农县(市、区)有望全面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