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尽管“两社”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业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一个根本的问题不可回避,那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造成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高、融资难,长期制约着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提质、农业产业增效。
相关金融界人士说,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风险难以防控;农业项目缺乏法定有效的担保抵押物,规模小、贷款管理成本高等也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这就是金融机构不愿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抵押、贷款服务的根本所在。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重庆市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如果把“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重庆农商行及其他涉农金融机构) “三社”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必将实现“三农”工作的制度创新。
2017年,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写入了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三位一体”改革在重庆的延续和深化,2018年2月,重庆市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动员会议,对重庆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供销社、信用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功能、相互支持、融合发展,以“三社”促“三农”。
“三社”融合后,可以带来哪些利好呢?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三社”融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供销社可充分发挥市场引领作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市场、企业,帮助农户和合作社解决销售难问题;而重庆农商行则可充分发挥其在支农贷款中的支撑作用,拓宽对专业合作社新型金融产品开发范围,协调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5月29日,重庆市供销合作社与重庆农商行在长寿区云台镇举行“三社”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表示将以加快“三社”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探索“三农”服务新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也标志着重庆“三社”融合发展正式起步。
当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先期在黔江、江津、长寿、大足、城口、垫江、奉节、石柱等8个区县开展了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三社”融合的种子开始一点点萌芽。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径
“三社”融合发展的主体是“三社”,但核心在“融合”。通过利益纽带将“三社”联结起来,由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其目的是通过“三社”的发展促进“三农”发展。最后,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只有在组织形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融合,打通为农服务的生产、流通、金融三重功能、整合为农服务的生产、流通、信用三项资源,推进‘三社’完善功能、相互支持、融合发展,才能把生产农户、产业基地与农业市场紧密对接起来。”这位负责人说。
对此,一些区县已开展先期探索。
奉节县抓住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关键问题,与市农信合作投资公司和奉节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探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的创新金融产品“供销农合贷”,该产品采取区县供销社属地保证担保与合作社“熟人担保”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不但手续简便、贷款利息低,也大大降低了风险。截至目前,该县“供销农合贷”还贷率达100%。同时,该业务开展一年多来,奉节县新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6家,共撬动县域近6.3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带动5180户农户从中受益。
大足区筹资3000余万元组建大足区农合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以大足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财务代账服务为依托,只要合作社财务规范、制度健全、经营良好,便能以农业生产设施、信誉等为抵押进行贷款。仅2018年,该公司便为该区42家农民合作社提供委托贷款3200余万元。
荣昌区创新实施“兴农贷”业务,由区政府安排风险补偿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作为增信手段,同时降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门槛和成本,从体制机制上促进了“三社”融合发展。该区清流供销社融合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后,以此为基础联合其他合作社组成橙缘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与农商行开展金融合作。目前,该联合社秦橙种植基地已达7300亩,仅去年便有2200亩挂果,产值2000万元左右,已成为荣昌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