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谷庄村老农民谷加胜多了一个生活习惯,在收拾垃圾的时候,先把塑料、石屑、电池等挑出来,再把剩下的“可沤垃圾”用专门的小桶收集起来,倒到家里西南角一处一米见方的“密闭式降解池”,不久“可沤垃圾”就变成地里能用的有机肥了。
“没你想得那么麻烦,就是养成挑拣的习惯就好了。”谷加胜笑言,“俺一家老小都学会了,还拿这事儿教育孩子,实现了废物利用不说,家里和村里都干净了。”
据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凤鸣介绍,2014年,巨野整合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移风易俗等工作,开始将农村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推进,创造了“两次四分法”“网格化管理”“垃圾不出村就地转化利用”等经验。如今,巨野已有400余个村庄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常态化,并且做到了垃圾总体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农村垃圾直接拉走
——“既浪费资源,又浪费钱”
最开始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时候,巨野对农村垃圾实行的也是“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办法。然而,推行不久就发现,农村垃圾点散、量大、收集成本高,而且多数垃圾能够实现就地处理,直接拉走是“既浪费资源,还浪费钱”。
田桥镇王土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光立坦言:“街上摆几个桶,村民不管什么都扔桶里了,有剩菜剩饭,有砖头瓦片,这些都扔桶里,镇政府来车拉走,再送县里处理。其实,这里面有一大半完全不用拉走,咱在村里就能处理了。”
县城垃圾处理场已然“压力山大”:全县生活垃圾进场量由原来的每天一百多吨增加到近五百吨。农村垃圾进城,一方面增加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极限。
据调查统计,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率相对较低,而且易腐垃圾占55%以上,这些垃圾经腐烂发酵之后产生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而剩余垃圾,通过再次分拣回收,又可减少约60%的垃圾处置量。
因此,如何在农村实现“垃圾分类、村里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巨野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中开始探索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并划定200多个村为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村,号召村民自觉实行“厨余垃圾不出户,可沤垃圾不出村”,从源头上减少垃圾进场量。试点结束后,又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县推广。
如何让农民快速接受
——“网格化管理+多重激励”
在柳林镇愉园村,今年60岁的老党员王衍存饭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自己所在街巷的垃圾分类情况,去看看“可沤”“不可沤”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是否名副其实。走进农户家中检查,检查合格就发给他一张合格劵,集齐10张就可到村委会兑换一块香皂或一袋洗衣液。到了年底评先树优,他推荐的垃圾分类先进户还优先上榜。
“一开始觉得这是个难事,垃圾分类,农民能有这觉悟吗?”全程推进这项工作的柳林镇镇长徐巨转深有感触,“按照县里的实施意见,扑下身子干了,就不觉得难了。‘两次四分法’让农民一学就会,发动老党员、老干部来当志愿者,‘网格化管理’抓监督,干得好了有物质和精神奖励,一下子就推开了。”
据巨野出台的实施意见,“两次四分法”即:农户初分,农户按可沤不可沤为标准,将垃圾分为两类;保洁员再分,将不可沤的垃圾分为可卖的和不可卖的两类。可卖的销售后收入归保洁员所有,不可卖的交镇环卫所统一送县垃圾处理厂。“网格化管理”即:乡镇层面,落实分管领导挂钩联系片区;村级层面,按每街为一网格单元,建立网格小组,推选出网格长,负责监督农户实施。
有办法,有管理,还得让农民有内生动力。巨野设立了“绿色家园共建基金”,采取县镇两级财政补助、社会捐赠、村集体补助、农户自筹等方式筹措,用于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和人员经费保障,用于优秀保洁员、先进户的奖励。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将此项工作与评先树优、村民福利发放相结合,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
如何实现村内处理
——“村户互补”共建转化体系
在大义镇,自2015年全县推进垃圾分类以来,广泛发动农民,在家里原先的圈舍、粪坑等闲置地方建设“绿色小粪坑”——一处大小一米见方、上口砖砌、盖子封顶的“可沤垃圾降解池”。“镇里制定出统一标准,由村干部、技术人员监督指导,这种垃圾降解池成本只有几十元钱,可以就地取材,池上有盖板,不产生气味,不滋生蚊蝇,不产生二次污染。通过一段时间的沤积,就可以把肥料挖出来运到地里作为基肥使用,也可以转卖给有机肥生产厂家。”大义镇程庄村村民程大全说。
目前,大义镇已建成家庭式“垃圾降解池”13367座,占全镇家庭总户数的近80%。在推广户建降解池的基础上,该镇还根据村庄规模等实际情况,统一布局了10个村级密闭式垃圾降解池,形成了“村户互补”的垃圾处理转化体系。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丁伟介绍,巨野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根据县级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实际,在近几年重点推行的“农村可利用垃圾村内转化处理”办法,经过实践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在不形成二次污染的前提下,减少了七成以上的出村垃圾,大幅降低了农村垃圾处理成本;二是对“留存垃圾”充分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三是提升了农民素质,提高了村庄整洁度,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
“当然,我们也不能满足现状。今明两年,要在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县镇层面建成一批关键性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使垃圾分类走上规范化道路。”程凤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