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分类投放的垃圾被送到长丰垃圾中转站制成有机化肥 记者刘斌 摄
今年,武汉市试点推广垃圾分类。不少市民关注垃圾分类的同时,也在好奇:分了类的垃圾去了哪儿?23日,长江日报记者先后来到硚口区融侨锦江小区和长丰垃圾中转站,探访市民日常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过程。
融侨锦江小区内的垃圾桶有四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颜色各异,上面有文字注明的可投放物品。
下午3时左右,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运时间,小区工作人员依次将垃圾桶放上拖车,运至小区空旷处,再分别送至餐厨垃圾运输车和垃圾勾臂车上驶离。工作人员说,不同类别垃圾的转运时间不同、目的地也不同。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也都将在特定时间内,送至专门的处理地点。
为了一探垃圾分类后的“命运”,记者跟随餐厨垃圾运输车辆,来到长丰垃圾中转站。硚口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称,为让垃圾减量最大化,站内新增两套垃圾末端处理设备,能实现部分垃圾就地消化。
现场看到,这两套设备外观相似,均呈立方体,共占地约120平方米,其中一套注明为有机垃圾处理设备,专门处理餐厨垃圾,另一套低温碳化处理设备则针对其他垃圾。
下午3时50分,刚刚从融侨锦江小区收来的剩菜剩饭,从有机垃圾处理设备的顶端倾倒至“内腹”。操作人员按下指令按钮后,只听合盖运行的设备发出轻微轰鸣声。机器周围并无刺鼻异味。记者绕到机器末端,可看到褐色湿润的有机肥从底部圆形出口“吐”出。
“2吨垃圾进去,出来的有机肥不到6公斤”,负责人称,这一设备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垃圾减量的水平能达到约90%,且不产生污染。
据了解,长丰垃圾中转站,承担了整个硚口片区的垃圾中转任务。除开有固定去向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在经过压缩等简单处理后,会就地消化一部分,其他分别送至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和垃圾焚烧或填埋场处理。
目前,将垃圾变废为宝的两套“神器”仍处于试运行阶段。若试点成功,有望深入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