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垃圾量也在成倍增长,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垃圾种类比例不断上升,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立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不断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的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从多个方面开展生活生产垃圾治理。同时,通过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改变随处乱扔垃圾的陋习,自觉呵护生态环境,让乡村更加秀美,吸引更多游客在乡村住下来、坐下来、静下来。
能存钱的银行随处可见,然而,能存塑料袋、香烟头、废电池、农药瓶、荧光灯管、矿泉水瓶等废旧品及有毒有害垃圾的“垃圾兑换银行”当街营业,却十分少见。为了解决当地农村的“垃圾围村”问题,江西省上犹县供销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依托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优势设立了“垃圾兑换银行”,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银行兑换
让垃圾变废为宝
200个烟头换一块肥皂、80个塑料袋换一条毛巾……在上犹县“垃圾兑换银行”的墙上挂着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垃圾分类兑换项目表及兑换零存整取制度和累计积分制度,村民们只要进门就可以方便快速地了解垃圾兑换的流程。
“原来村头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烟头也随处可见,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垃圾遍地都是,打扫起来特别麻烦。如今有了兑换银行,大家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反而争相捡拾、收集塑料袋存到银行兑换日用品,街道变得干净了许多。”上犹县梅水乡的村民谢大爷说。
为了整治乡村垃圾丢弃问题,上犹县社依托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销售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等传统优势,于2016年在梅水乡设立了存放塑料袋、香烟头等废旧品及有毒有害垃圾的“垃圾兑换银行”,并发放“垃圾兑换银行”存折。居民可通过收集此类垃圾到“垃圾兑换银行”兑换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或者以垃圾回收登记折算积分载入居民“垃圾兑换银行”存折,再按照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积分最高者还可获得电风扇、电磁炉等家用电器的奖励。据悉,梅水乡的“垃圾兑换银行”自开业以来,已经处理了近760公斤的废旧品及有毒有害垃圾。
“‘垃圾兑换银行’会定期将不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可回收垃圾则卖给废品收购站。通过这一做法,不仅从源头上实现了垃圾减量,让村民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激发了村民从我做起的热情,逐步改变了随处乱扔垃圾的陋习,让乡村变得更美。”上犹县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多措并举
从源头整治垃圾
近年来,上犹县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契机,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优势开展乡村垃圾整治。除了设立“垃圾兑换银行”,上犹县社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多措推动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治理,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构建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县社利用供销合作社广泛联系农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密集、回收体系完善的优势,大力开展“白色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县社利用其每年100万元的“白色污染”专项基金,构建“绿色崛起”治理机制,并通过县土产公司和广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共同扩建县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在14个乡镇建立乡级再生资源回收站,在131个行政村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点,构建了覆盖乡镇、村的回收体系。县社还与县农工部、城管局(环卫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合作,以各乡镇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切入点,在生产环节开展地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生活环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建立禁售禁用、替代回收、教育引导等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垃圾“闭环”回收处理利用。
为了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县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农资经营网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生态长效机制,加强县域农资企业精细化、专业化、精准化推进农药、化肥服务的规范,加强庄稼医院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减量施用化肥、农药,依托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专业化队伍,做好测土配方、农药化肥科学施用、源头减量,降低和防范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县社还广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必要性,免费发放环保竹篮、开展“物物交换”活动等形式,在全县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增强民众抵制“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带购物工具或使用可降解购物袋、纸质包装袋等环保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垃圾总量。
据了解,上犹县的“垃圾兑换银行”在江西省并不是独一例。目前,在上饶、赣州、吉安、抚州等地的农村都相继成立了“兑换银行”。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向村民“购买”垃圾,再与商家合作“变废为宝”获得利润,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节约了清洁人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环保,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