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肇庆市供销社在广东省供销社的大力指导下,聚焦“产得好”“卖得好”,加快构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为农服务体系,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产业链,推动土特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产业振兴。社村合作“168”模式入选广东现代农服联盟典型案例;肇庆供销优农展销中心入选“广东省电商助力‘百千万工程’农特产品展销厅”;省市联动“产技销一体化”模式推荐为全国学习“千万经验”优秀案例。
一、完善基础设施,打通土特产现代流通各环节
聚焦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完善生产、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打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营服务集群,畅通土特产现代流通“大动脉”。一是强化生产示范、仓储加工和应急保供能力。建优省供销社怀集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流转土地、土壤改良、机耕路及给排水灌渠升级改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00亩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优质稻种植4万亩,累计带动农户2.5万户,推动怀集丝苗米价格提升15%。建成全市“平急两用”公共型基础设施储备库容共约18万吨,建强仓容12.17万吨的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大米、小麦日吞吐量约1300吨,2025年预计新增投资3.29亿元建设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新增库容15万吨。二是健全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探索“一冷链园区、一交易市场”,建成肇庆新区肇庆供销天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1个、县域产地冷库5个、田头移动冷库6个,冷库总库容约6万吨,补齐土特产冷链保鲜运输短板,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如广宁县江屯镇田头冷链示范中心已实现冷库日处理量2吨,有效延长龙须菜保鲜时间至5-7天,产品存储流通腐损率从30%下降至8%,有力促进龙须菜产业化发展。
二、坚持服务创新,提升土特产全产业链效能
聚焦服务“三农”主责主业,积极搭建市县镇村联农为农服务网络,托稳群众“菜盘子”。一是以点带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加强网点建设,打造立足肇庆、面向湾区、辐射全球的供销格局。建设“菜篮子”直供配送中心,为200多家机关、学校、企业饭堂提供土特产配送服务;建设“832平台”肇庆区域服务中心,搭建供销优农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平台,与全市各镇强村公司签订产销对接协议,建设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土特产直营门店35家,助力全市各地、东西部协作等3000多种农副产品实现原产地直供直销,推动年销售土特产达3亿多元,助力“肇”字号土特产“融湾”出海。肇庆供销优农展销中心入选“广东省电商助力“百千万工程”农特产品展销厅”。二是全链赋能激活土特产品牌新动能。通过全链布局、品牌增值与渠道创新,为产业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在广宁县,通过“产、加、销”全链推动番薯产业升级,以社村合作“168”模式打造450亩稻薯示范基地和种质资源圃,辐射带动全域种植1800余亩,建设番薯干加工厂,年产值达2100多万元,并依托省级认证的潭布农业全产业运营中心,推动“潭布番薯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借力“供销大集”、年货节等渠道加速品牌“融湾”出海,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在德庆县,搭建“农户+基地+加工+销售”全链模式,通过社有企业统购统销,年加工黄瓜榨产值150万元,带动800余户农户规模化种植1200亩,实现产业富民。在怀集县,以品牌赋能打通产销堵点,打造“怀集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推出20款特色产品;创新“服务区+供销驿站”模式,在高速服务区设立4个展销窗口,借力高速流量推动土特产“出圈”。
三、聚焦联农带农,夯实土特产服务组织基础
聚焦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情,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问题。一是突出以镇村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夯实“一网多用、一点多能”供销城乡服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建成镇级供销社95家、村级供销社113家、助农服务平台(中心)122家、村级综合服务驿站85家、农资配送网点336家,实现农业生产服务涉农乡镇全覆盖。二是突出以社有企业为重点的经营服务组织建设。聚焦农民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组建不同领域的社有企业,将为农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推动社有资本向农资农技、产销对接、冷链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关键环节集中。社有企业先后制定国家标准4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国家专利12项,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菜篮子”基地、广东省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试点等称号。